2024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是属于全世界博物馆的节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与研究”。为了响应这一主题,河北东方学院文物艺术博物馆和文物艺术学院携手廊坊博物馆,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教育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博物馆的丰富资源,为公众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知识的平台,同时也为学术研究和教育交流提供宝贵的机会。
廊坊博物馆会场
活动一:感受文明多元,记录世情风貌——“摩梭:婚姻·家庭·对话”展
廊坊博物馆与云南省博物馆共同推出的“摩梭:婚姻·家庭·对话”展,以摩梭人的特殊家庭婚姻形式作为切入点,通过展览导赏和视频资料分享,共同对摩梭社会问题进行对话和探讨,感受中华文明的多元性,以期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文物艺术学院文化遗产专业的25名学生作为博物馆的志愿者,积极投身到此次展览的筹备和服务工作中。他们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专业的导览服务,还以观众的身份深度参与了展览的各个环节,与观众一同感受摩梭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次活动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实践机会,也让他们对中华文明的多元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活动二:制作漂流漆扇,领略非遗魅力
漆艺,作为我国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寓意。本次漆艺非遗文化体验活动,由河北东方学院文物艺术学院教师隋意扬老师作为技术指导,文物艺术学院的同学们负责漆艺体验项目的组织,以扇子为载体,巧妙运用独特的大漆漂流技法,让漆液自由流淌,形成如江河山川般壮美且独一无二的纹理,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完美融合。
在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观众们亲自动手体验了漂漆扇的制作过程,包括漆料的调制、颜色的搭配、构图的设计,以及最终的滴漆成形。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参与者的耐心与技艺,现场气氛热烈而和谐。
活动三:化残缺为美,体验金缮修复工艺
金缮修复,一门将残缺之美转化为艺术再创的精湛技艺,它借助天然大漆与珍稀的金银粉作为主要材料,为破损的文物赋予新的生命,使其得以跨越千百年的时光,继续传承与展现其独特魅力。本次活动由河北东方学院文物艺术学院的教师,金缮技艺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耿小晴老师,亲自进行金缮修复教学讲解,文物艺术学院的同学们配合制作演示,让在场的观众们能够亲身领略这一传统技艺的精髓。
在耿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观众们亲自动手,一步步体验金缮修复的完整过程。从细致的清洁开始,到精准的粘合、修胚,再到精细的打磨、髹漆,直至最后的推光、楷青,每一个环节都精心操作并耐心等待。当原本破碎的器物在观众们的巧手下重新焕发出璀璨的光彩时,成就感和满足感油然而生。
河北东方学院会场
活动四:“博物馆:教育与研究的桥梁”主题演讲
活动特邀河北东方学院文物艺术学院的李宝才副教授,开展一场题为《关于东周刻纹铜器及有关问题》的精彩演讲。
东周刻纹铜器不仅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更是东周时期社会风貌的真实写照。在李教授的深入剖析下,同学们得以窥见这些刻纹铜器背后所蕴含的精湛铸造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讲座,同学们不仅对东周刻纹铜器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也对古代工艺智慧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活动五:奇贝玄光——漆器螺钿工艺特展
在河北东方学院文物艺术博物馆,一场由文物艺术学院于奇赫老师精心指导,21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八位同学倾力策划的展览——“奇贝玄光——漆器螺钿工艺特展”盛大开幕。
“螺钿妆成翡翠光”,螺钿取材自各种贝壳,经过精心挑选、剥离和磨制后,以其绚丽的色彩和温润的光泽镶嵌于漆器表面,成为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展览分为三个部分,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介绍了漆器螺钿工艺的历史、材料与工艺,同时展出了相关的工具、螺钿实物,以及漆木板和漆器螺钿砚台、漆盘等精美作品。
开幕当天,展览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参观。观众们驻足展板前仔细阅读、观察藏品,与螺钿的原料零距离接触,并通过互动装置深入了解了漆器螺钿的制作工艺。策展人积极与观众互动,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奇贝玄光——漆器螺钿工艺特展”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河北东方学院文物艺术学院在课程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成果。通过此类活动,学院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和更丰富的实践机会,助力他们成为文博事业的中坚力量。
通过这一系列精心策划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我们希望能够激发公众对博物馆的热情,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些活动能够进一步推动教育和研究的发展,为未来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策划:曲建英
监制:龚莞棋
招生咨询热线:0316-2901888、0316-2901877
学校地址: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一期圣陶路(主校区)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二期白居易道(医学院校区)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一期圣陶路东(文物与艺术学院校区)
邮箱:oitoffic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