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级文物与博物馆学博物馆之行
2019年11月27日,河北东方学院文物与艺术学院17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全体同学在高洁老师和任艳艳老师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中国国家典籍博物馆及中国印刷博物馆。
也许是因为生在一个键盘代替笔杆的时代,在一个书籍日增千万册的时代,人们才能越发感受到名人手迹、千年古籍中蕴含的深厚价值。所以当参观中国国家典籍博物馆时,同学们才会有如此大的震撼。
在博物馆中,同学们仔细观赏了诸多典籍,既有世界仅存的《资治通鉴》孤本,也有保存完好的《四库全书》;既有千百年前的虔诚血书,还有令人惊叹的敦煌书卷……此外,同学们还见到了许多商代的甲骨,坚硬的骨上小巧的字体彰显前人的智慧;观看了古代建筑的设计图,精细巧妙的结构令人叫绝;品读了近代多位作家的亲笔作品,字里行间的神韵让大家仿佛看到了那一个个伏案写作的身影……
讲解员详细地解读典籍的故事时,令同学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战争年代中国大量文化瑰宝被侵略者抢夺。那是见证着我们中华民族辉煌文化成就的作品,怎能流浪于他国的展览大厅呢?心痛之后,大家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国家只有强盛了,才有能力去保护它的疆域和子民,才能更好地传承前人留下来的宝贵遗产。
时间总是短暂的,上午的时光很快过去,同学们不舍的离开中国国家典籍博物馆前往中国印刷博物馆。
中国印刷博物馆是一个充满无数印刷故事的地方,在这里同学们看到的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印刷历史与文化,而那些精美的藏品象征着中华民族璀璨的印刷文明,每次印刷技术的革新也都体现着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中国印刷博物馆设有古代印刷展、近现代印刷展、印刷设备展、数字展等展厅,同学们在这里鉴赏到了闻名于世的唐代卷轴装《金刚经》、南宋精刻本《春秋经传》、元代王祯发明的转轮排字盘、从1932年淞沪战争中被日本侵略者炸毁的商务印书馆废墟中抢救出来的手扳架印刷机、晋察冀日报社使用的马背上的印刷机等。
从甲骨到纸张,从雕刻到书写,从典籍形式的演变过程以及造纸术、印刷术的出现,同学们看到的是前人永不停息的开拓进取,是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创新精神,是对其前人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实践方法,它们值得当代人去继承和发扬,而作为文物人的同学们来说,这样的精神品质也是不可或缺的。
有人说,历史与文化遗产等已是过时的实物,不具任何的实用性,但在我们文物人的世界里——“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善于不断从历史与文化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有可能实现持续性的发展,人类就是在一个不断失败不断总结不断开拓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上升的 。
一天的行程很快结束,同学们恋恋不舍的踏上返程的客车,相信同学们今日之行看到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中华古籍及其发展的收藏地,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聚集之所。
排版:王佳乐
审核:王佳乐
终审:文物与艺术学院新媒体中心
出版:文物与艺术学院新媒体中心
招生咨询热线:0316-2901888、0316-2901877
学校地址: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一期圣陶路(主校区)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二期白居易道(医学院校区)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一期圣陶路东(文物与艺术学院校区)
邮箱:oitoffic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