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是第一部具有全欧洲意义的小说。
1956年上映的电影版本《战争与和平》,获得第14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1968年,前苏联将《战争与和平》巨著拍成长达六个半小时的鸿篇巨制,影片获得莫斯科电影节金奖、第26届金球奖最佳外国片和第4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72年,英国BBC拍摄长达20集的电视剧《战争与和平》。2007年,意大利、俄罗斯、德国、法国、波兰、西班牙合拍电视剧《战争与和平》,被中国央视引进后剪为9集播出。2016年1月14日,英国BBC重新制作6集《战争与和平》。苏联音乐巨匠普罗科菲耶夫创作史诗剧作《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创作于1863~1869年。以鲍尔康斯、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贵族的经历为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描写中把众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
作者将战争与和平的两种生活、两条线索交叉描写,构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战争与和平》的基本主题是肯定这次战争中俄国人民正义的抵抗行动,赞扬俄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和英雄主义。但作品的基调是宗教仁爱思想和人道主义,作家反对战争,对战争各方的受难并都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故事以1812年俄国法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包括奥斯特利茨大战、波罗底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溃退等。通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皮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
在《战争与和平》中,人物就多达559个,每一个都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躯,各有其独特的个性,且充满了生命的悸动,人的欢乐、痛苦、各种内心思绪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而书中史诗般的辉煌节奏与宽阔视界,也只有荷马的作品可以相提并论。
托尔斯泰笔下人物的性格发展合情合理,他的这一艺术手法后来被车尔尼雪夫斯基概括为心灵的辩证法。车尔尼雪夫斯基概括出的托尔斯泰的另一杰出的艺术才华,即道德情感的纯净,在《战争与和平》中有突出体现。
1805年,法国和俄国之间关系恶化,即将发生战争。然而在俄国上层社会,人们的生活依旧恬静悠闲,社交舞会照常举行。青年公爵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决心干一番事业,就提任库图佐夫将军的副官,向前线出发去了,他期望这次战争能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在奥斯特里茨,他参加联军与法军的会战并受伤。斯托夫伯爵家,他爱上了充满青春活力的那塔莎。爱情使他振作起来重新投入生活和事业。俄法战争爆发,安德烈奔赴沙场院,在波罗金塔会战中受重伤。他忽然体会出死亡就是人生的清醒过程。从那一刻开始他的生命慢慢退潮,平静地走到终点。
与安德烈的故事平行发展的另一主人公彼埃尔是个热血冲动、善良真诚的年青人,凭着继承一笔可观的`遗产,他成了上流社会瞩目人物。势利库拉金公爵便把放荡堕落的女儿爱伦嫁给了他。意志薄弱但又向往理想的道德生活的彼埃尔在荒淫的贵族群中屡次受挫。卫战争中,彼埃尔组织民团并经受了战火考验。后被法军逮捕。在战俘营,士兵中的宿命论和不抗恶思想使他深受感动。在俄国人民打击下,法军溃败。彼埃尔被游击队救出,返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婚后,他参加了十二月党人的秘密组织,而那塔莎则成为一个贤妻良母。
《战争与和平》主要内容是反映1805~1912年间俄国在国外和本土同拿破仑法国之间的几次战争以及和平时期的生活。全书重点是歌颂俄国人民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托尔斯泰肯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同时宣传一切历史事件都是命中注定的宿命论观点。主人公安德烈和彼埃尔是精神探索型的人物。前者意志刚强、性格果断、富有理智,后者容易感情冲动,缺乏意志力但纯朴善良。
战争与和平生动的刻画了一个时代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
兢兢业业、激情满满的图申是个小个子军官,上尉军衔。
右翼在援军掩护下顺利撤退,左翼虽然发生内讧,人员损伤严重,但最终得到援军接应。唯独中间这块,图申负责的炮兵连,一直没接到撤退命令。
奇怪的是,不知何时,掩护部队不知去向,只留炮兵连自顾自奋战,这显然令战局难上加难。
图申顾不上这些,在他的指挥下,大炮击中了法军驻扎的申格拉本村,引起大火,法军一度陷入混乱,吓得法国兵以为中间是俄军主力部队。
也就是说,整个俄国大军,仅凭这4门大炮,愣是造就一种千军万马的假象,形成一股坚不可摧的小宇宙,很大程度上牵制了法国军队。
法国军队后知后觉,发现中间有机可乘,又返回申格拉本,报复反击。
图申兴奋应战,他似乎把自己当作大炮的一部分,忘记自己是个血肉之躯。他喝令士兵 发射霰弹,只有在人员伤亡时,他才会皱皱眉,呵斥士兵抬走阵亡的尸体,更换受伤的马匹。
有个校官过来催促他撤退,说完调转马头,匆忙离开。
安德烈公爵来了,不仅传达撤退命令,还帮图申护送硕果仅存的两门大炮,其余两门,一尊被打坏,另一尊成了独角兽。
他和图申话别,图申热泪夺眶而出。
回到军营,巴哥拉季翁公爵问到中央阵地怎么放弃两门大炮时,有人传令图申。他小心翼翼挤进人堆,一见长官,脸刷地又红了,左躲右闪,差点绊倒。
图申只是吞吞吐吐回答:“我不知道大人缺人手,大人。”
您可以从掩护部队调人!
天性善良的图申,一个字也没提掩护部队不告而别的事,尽管那是铁打的。
《战争与和平》展现了俄罗斯历史转型时期的社会面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的全景、多层次的画面,即战场上的血与火之争、年轻贵族们对不同人生道路的选择、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爱国热情、城市与乡村的诗意比较,这些都统一在人民为国而战的主题下,成为俄罗斯历史生活在某一阶段的客观缩影。
无论是相对独立的客观历史阶级的反映,还是小说史诗艺术形式的完美体现,《战争与和平》已经完成了它的文学使命。但就整个历史而言,《战争与和平》是未完成的。在此基础上,作家可以写出人们生活的第二部和第三部之所以称其为史诗小说,正体现了史诗小说的完成性与未完成性的统一。
在整个俄国文学史上,《战争与和平》是第一部具有全欧洲意义的小说。俄罗斯文学史家米尔斯基曾说:这部作品同等程度地既属于俄国也属于欧洲,这在俄国文学中独一无二。
一方面,它是一部俄罗斯人写的反映俄罗斯生活的长篇小说。一经出版,就使欧洲乃至世界的读者感到新奇和震撼。人们不仅喜欢小说中的人物和事物,而且喜欢小说中伟大的艺术表现。更令人惊讶的是,这样的小说竟然出自一位在欧洲似乎并不主流的俄罗斯作家之手。《战争与和平》是俄罗斯小说乃至整个俄罗斯文学崛起的标杆。
另一方面,这部俄国小说作为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是最具全人类性。就其内容而言,它不仅是俄罗斯贵族的一幅壮丽的英雄田园诗,而且表达了整个人类的爱与恨、生与死、战争与和平。就形式而言,它全面继承了欧洲以往小说的丰富传统,将长篇史诗这一艺术体裁发展到极致。
列夫·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 、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 ,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年~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889)、《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俄历)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列宁评价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而高尔基则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招生咨询热线:0316-2901888、0316-2901877
学校地址: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一期圣陶路(主校区)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二期白居易道(医学院校区)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一期圣陶路东(文物与艺术学院校区)
邮箱:oitoffic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