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
写作背景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刚刚赢得了二战的胜利,成为了一个政治、经济和军事大国。小说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年轻一代普遍的彷徨、忧郁、痛苦的心理状态,“纽约”就是美国实利主义社会的一个代表。它象征着最“假模假式”的一切,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一片荒原,没有人在意别人的感受。两次世界大战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战后的美国可谓国富民强。面对蒸蒸日上的国势,美国人自豪满足,并努力追求金钱,追求安全、舒适的生活。然而政治保守给人的精神压抑,追名逐利带来的虚伪、庸俗,日益使敏感的美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对周围的生活失去热情,感到不满。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较早地反映了这种情绪,表现出一种反叛精神。这种精神与50年代后半期的“垮掉派”、60年代的“新左派和学生运动一脉相承。
作者
塞林格
塞林格十五岁的时候,被父母送到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军事学校里住读,据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写,很大部分是以那所学校为背景的。1936年,塞林格在军事学校毕业,取得了他毕生唯一的一张文凭。从1940年在《小说》杂志上发表他的头一个短篇小说起,到1951年出版他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止,在十余年中他共发表了二十多个短篇,有些短篇还在《老爷》、《纽约人》等著名刊物上发表,使他在文学界有了一点点名气。而《麦田里的守望者》则使他一举成名。
内容简介
主人公霍尔顿在书中看起来就像许许多多的青少年一样:叛逆、愤世嫉俗,但是他的本性仍然是纯真善良的。霍尔顿出生在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家庭,但他并未因此表现出任何优越感,相反,他是个乐于助人的人。表面上的霍尔顿玩世不恭,因为不爱读书多次被学校开除,而且对抗社会,对社会中虚伪、丑恶的现象极其厌恶,想要逃离身边的一切去到一个不曾到过的地方装聋作哑的生活。但他本身也是一个矛盾的人,讨厌电影却还是靠电影来打发时间。最终因为妹妹及亲人的温情他认清了现实,放弃了离家出走的想法,向现实妥协。
霍尔顿憧憬乌托邦一般的世界,他追求纯真理想,他只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象征了物质世界,他希望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不会有孩子迷失初心,他想象自己站在悬崖边眺望,抓住有危险的孩子,他希望自己能保护孩子们的纯洁天性,防止孩子们被成人世界污染,他认为孩子们拥有的天真无邪的品质是人类拥有的高贵天性之一。
这本书反应了二战后美国年轻一代的彷徨、忧郁的心理状态。战后的美国更加追求金钱、名利,社会上不乏虚伪、庸俗的人,像霍尔顿一样年轻一代的美国人对周围的生活感到不满。作者虽然将愤怒与减率表达到了极致,但我认为作者更想通过这本书呼吁人们要重视感情,要以真诚善良的心对待他人、对待世界。
经典语录
1、自己对什么最感兴趣,除非你先谈起你并不太感兴趣的事情。我是说有时候你自己简直做不了主。
2、你受这种教育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现自己脑子的尺寸,以及什么对它合适,什么对它不合适。过了一个时期,你就会心里有数,知道像你这样尺寸的头脑应该具有什么类型的思想。
3、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4、能冲刷一切的除了眼泪,就是时间,以时间来推移感情,时间越长,冲突越淡,仿佛不断稀释的茶。
5、我也和你一样,一样的帽子,一样的衣服,一样的动作。可是哈克,你可以和我一样吗?在麦田自由地奔跑…
心得体会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由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所著,原名为《The Chacter in the Rye》,于1983引入中国,正式译名为《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是作家塞林格写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以一个青少年的角度深刻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腐朽的社会状态。
书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个叛逆,对身边人和事都极其不满的16岁男孩。他对于身边发生的是感到迷惑,他心中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真实存在感。对于他来说,在他的世界里,善与恶,好与坏,好像总是找不到一个固定的支点,使其平衡。因此,他内心极其痛苦,精神以及心灵都饱受摧残。在这种痛苦达到一种饱和状态时,他对自己最信赖的人,他妹妹说出了内心最真实想法:我要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对于主人公霍尔顿来说,就是在一片金灿灿一望无际的麦田里,那里有着成千上万的孩子在奔跑,而麦田的另一头是悬崖,孩子们不停地奔跑,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危险……于是,主人公霍尔顿想当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样就可以在孩子们遇到危险时及时守住孩子,把他们带到安全的地方。不论在什么时代,怎样的背景下,我们青少年都会经历一段精神上的困惑时期。而这部小说就是描述青年人的心理状态,并提出了一个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美好的畅想!就让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永存一个这样的“守望者”并且努力成为一个“守望者”,成为能真正能净化他人心灵的人吧!
招生咨询热线:0316-2901888、0316-2901877
学校地址: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一期圣陶路(主校区)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二期白居易道(医学院校区)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一期圣陶路东(文物与艺术学院校区)
邮箱:oitoffice@126.com